nlwxpearo
Joined: 13 Dec 2010 Posts: 520
Read: 0 topics
Warns: 0/5 Location: England
|
Posted: Sat 15:57, 02 Apr 2011 Post subject: 从“问题与& |
|
|
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理论与实践”之争――关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义中国化而产生的意见分歧。这场争论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直接促成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这当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在争论的过程中,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也给党的理论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政党,根本无法抵制教条主义的侵蚀。因此,无论是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还是后来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建立在两个重要认识前提的基础之上。第一,关于中国社会特殊性的认识,[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的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产业工人的比重则更小。这表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一定会遇到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西欧,列宁主义的诞生地――俄国完全不同的新情况。中国共产党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解决两个重大难题。一是在一个工人阶级人数很少的国家里,如何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二是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动力、步骤、途径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中共生来就带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究其原因,除上述党内争论的不良影响外,在《答宋亮书》中,刘少奇还指明了以下三个因素: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输入到建党的时间不长;二是客观形势要求革命者立即而且全部地投人实际运动,无暇顾及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三是马列原著均以欧洲文字发表,在中国可读者不多,即使能读的也很少读完。中国共产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深入研究和宣传这个理论,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新和发展这个理论。两大认识前提集中到一点,就是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党不仅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既是李大钊当年在“问题与主义”辩论中所树立的思想取向,也是近20年后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大声疾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所在。注释:①()④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35期,1919年8月7日。②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31期,1919年7月20日。⑤王学珍、王效挺:《北京大学纪事》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9―100页。⑥s.C:《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原载《曙光》第2卷第2号。根据本期文章推断,这一期大概是1921年3月出版。S.C即李大钊,该文章可能写于1920年。⑦K·B·舍维廖夫:《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参见《“一大”前后》(三),第167、168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陈独秀在谈到中共一大时,也坦承当时党内存在“左”、“右”两种倾向,参见濮清泉的《我所知道的陈独秀》,《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1980年版。⑧陈潭秋:《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参见《“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7页。⑨⑥⑩《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271、272、273、274~275页。⑩《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54页。⑩《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87―88页。⑩《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责任编辑牛先锋)55
The post has been approved 0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