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Message
nlwxpearo
PostPosted: Sat 22:20, 02 Apr 2011    Post subject: 痕检专家:

痕检专家:与他的传奇办案经历
及办案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探索与积累。回眸自己的执教生涯,吴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我的一些经验或称之为成就,都是学生们给“逼出来的。当教师的不能糊弄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说清、说透,因为各种刑事技术都容不得半点虚伪。尤其当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还得有应变能力。他举了一个在干训班讲学时的事例。那届干训班的学员全部是来自基层的科、所、队长,他们对吴教授仅根据人的脚印就能准确地为其人。画像早有所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想当场考考吴教授。一位女学员自告奋勇。主动提出由她背个男学员走一圈,再让吴教授给鉴定一下足迹。接着。她果真就背起一位男学员走了几圈,然后大家请来了吴教授。吴教授仔细地观察过地面上的足迹后,便开始“层层剥笋:足迹踩得深。是有人背负重物行走;鞋印较短小.由此可推断背重物行走者应为女性;步幅、步态不成规矩且左右摇摆。说明她背的重物是活体.重量超过她的本身。随后,tory burch reva。吴教授扫视了大家一眼,总结道:留下足迹的人是一名女性、年龄约28岁、身高1.70米;她的婚姻应该是美满的,可从她背这个活体的举动来看有男女关系暧昧之嫌。这是不正常的。可见。她所背的男人并不是她的丈夫或是什么亲人!话音刚落。学员们情不自禁地抱以热烈的掌声。吴教授果然名不虚传!后来这届干训班结业后.有些学员在办案中遇到什么难题,都要专程到中国刑警学院向吴教授讨教。足迹鉴定是相当直观的。关键是靠经验和积累分析.从千差万别的足迹中摸索出规律。尔后加以科学归类。有一回.几名学生在实习时找个弱智孩童在院里走了一圈。然后请吴教授鉴定。吴教授见留在地面上的足迹很不规矩、步幅不一。他马上判断道,这足迹不是在场的某个同学留下的.留下足迹者岁数在15岁以下,不是/bJL麻痹症患者就是弱智。学生们惊诧之余向吴教授打探其中奥妙。吴教授说:你们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足迹压力面是4个以上,而这个足迹不到4个,而且步幅不一、足迹无规矩。将来你们在实践中,要善于把点、线联系起来.逐渐摸清人类足迹的规律。警察在案发现场勘查中。弄清作案人的性别、年龄、身高至关重要,而要弄清这些往往得经过一个运算过程,这需要时间,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破案。同在中国刑警学院工作的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就一直琢磨着发明一种工具.用简便快捷的方法,根据作案人在现场留下的足迹直接得到其身高、年龄的准确数据。为此,赵成文与吴旭芒合作研制出了一种罪犯足迹、身高、年龄测算尺。这种计算尺经过对500人1172双足迹测算,身高准确率与实际身高完全一致的占62.3%。年龄在20~35岁年龄段的,准确率达95%以上。这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这种测算尺已经生产了1O万多把,公安部将它定为现场勘查标准配备装置。直接装入现场勘查箱内,供全国公安机关使用。测算尺的问世固然为现场勘查提供了又一种新的工具。可实际上足迹鉴定更重要的还得靠用心观察和分析。平时。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往往只注意到他(她)是否长得帅或漂亮及其穿着打扮,而吴教授却专注于某个人的走路姿势、胖瘦高矮、脚上穿的鞋是什么种类样式,再留意他走后所留下的足迹。数+年的观察与积累,便练就了他的那一双慧眼和那一身绝活。吴旭芒教授常常引用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宇入木三分的典故来启发学生:从事足迹鉴定这一行的也必须入足三分、入鞋三分、入土三分,要比古人多两个“三分才能八九不离+。这不仅是吴教授感悟最为深切的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他数+年学者生涯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达到了。入足三分的精神境界,才使得他在我国痕迹鉴定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擎】摄影/赵成文2oo3~-第十一期

Powered by phpBB © 2001,2002 phpBB Group